昨日成交3.48万亿创历史 A股后市如何走?
10 月 8 日,A 股冲高回落,交易量再次刷新历史。开盘仅 20 分钟,成交额就突破了 1 万亿元,创历史最快万亿纪录;全天成交额史上首次突破 3 万亿元,达到 3.48 万亿元。

3.48 万亿元资金博弈
A 股成交额创历史纪录
10 月 8 日 A 股大幅高开,沪指一度突破 3600 点,创近三年新高,随后有所回落。截至收盘,沪指涨 4.59%,回到 3500 点下方,深成指涨 9.17%,创业板指上涨 17.25%。具体来看,半导体、软件、电子化学品、电池、互联网板块涨幅居前。
为何市场冲高回落?资深财经观察人士杨德龙称,主要涉及三方面原因:一是市场短期涨幅过大。近 6 个交易日,沪指涨幅一度超过 30%,深成指超过 40%,创业板指更是高达 60% 以上。短线巨大上涨后,回探属于正常。二是港股下跌影响。国庆假期港股全面大涨,10 月 8 日也出现降温,恒生指数、恒生科技等均下跌。三是海外资金追捧热度下降。
不过,入市资金依然充沛。Wind 数据显示,当天开盘后仅 20 分钟,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 1 万亿元,创历史最快万亿记录。开盘后 72 分钟,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 2 万亿元。午后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 2.6 万亿元,刷新此前在 9 月 30 日创下的 25931 亿元的成交金额历史纪录。14 时 13 分,两市成交额继续放量,突破 3 万亿元,这是 A 股首次单日成交额超 3 万亿元。
由于交投行情火爆,部分股民发现,多家券商 APP 在早间一度出现打不开的情况,有的无法正常加载数据,有的则是在银证转账页面显示 " 服务有点忙,请稍后重试 "。
A 股连涨 6 天
股民人均赚了 7 万多元?
本轮 A 股行情开始于 9 月 24 日。自 "9 · 24 金融新政 " 出台以来,国庆节前 A 股经历了连续 5 个交易日的大涨。10 月 8 日,涨幅虽有回落,但全天上涨股票仍超 5000 只。
行情火爆之下,赚钱效应显现。Wind 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8 日收盘,A 股 5354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 97.81 万亿元,较 9 月 23 日的 78.86 万亿元,暴涨 18.95 万亿元。
按 A 股投资者数量 2.41 亿户,相当于每个人差不多赚了 7.86 万元。
当然,这只是在理想状态下。有投资者就表示,自己最近刚回了一点本。老股民这波都是在等解套,满打满算还没有赚钱。
而对于近期 A 股放量上涨,海通策略认为,本轮股市行情和 1999 年 5 · 19 行情较为相似,可定性为资产重估行情。近两年宏观背景跟 1998 年 -2000 年很像,走出困境的较好路径可能是,先修复资产负债表,再恢复实体需求。股市首先反映资产重估,等未来经济恢复到潜在增速以上,再切换到基本面驱动,当然中间的路径较为复杂。
民生证券则认为,市场投资者喜欢将当下和历史对比,从历史发生过的故事中去为当下的市场寻找牛市的理由。但一个朴素的规律是,A 股历史上的牛市逻辑从来没有重复过,每一轮牛市都有自己的故事。
后市仍有望创新高
但新股民不宜盲目追高
值得注意的是,10 月 8 日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有关部门将采取有力有效综合措施,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虽然外界猜测的 " 万亿级财政刺激方案 " 并未如约而至,但券商人士认为,围绕资本市场提振,后续仍将有更多利好值得期待。同时,本轮市场行情出现,表明投资者态度已发生扭转。
不过,针对后市走向,业内亦提醒投资者应保持冷静。
在万联证券西安营业部投顾屈放看来,市场短期拉升已经有获利盘涌出,这可能带来调整。但是,目前也是部分资金调仓换股时机。整体而言,虽然市场短期有调整需求,但是无论是调整空间还是时间预计都将有限。在政策面和资金面的鼓励下,市场有望创出新高," 但对于新进入的投资者仍然需要保持谨慎,不宜盲目追高。"
经济学家李大霄也表达了自己的谨慎态度:" 当前行情看似火热,但其中潜藏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他看来,部分踏空资金的疯狂涌入显得过于盲目。股市如同大海,表面的波涛汹涌之下往往隐藏着暗流涌动。如此短时间内的大幅上涨,确实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
>> 金融监管
银行信贷资金严禁违规进入股市
记者从金融机构了解到,金融管理部门已对商业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要求金融机构应当高度重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投资者保护,强化内控和合规管理,严控加杠杆。
业内人士强调,银行信贷资金严禁违规进入股市,这是商业银行必须坚持的金融监管红线。
关于 " 互换便利 " 这一政策,此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副会长徐忠表示,此次 " 互换便利 " 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基础货币投放,不存在 " 扩表 ",并不是所谓的 " 央行下场入市 "。金融管理部门会对相关机构的资质、条件作严格要求,并设置科学的抵押率。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都是基于市场化的原则,是完善市场的长期制度安排。两项工具不增加央行基础货币投放和扩大货币供给,政策工具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使用条件,银行信贷资金不能违规进入股市仍是金融监管应当坚持的一条红线。金融管理部门应该科学监测和评估资本市场运行状况,审慎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市场有句老话,"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者应当有风险意识,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跟风炒作。 据金融时报
>> 上市公司
超百家公司大股东 " 扎堆 " 公告减持
股市连日大涨之际,多家上市公司股东宣布减持。
近期,大盘不断冲高,上证指数连破多个关键整数关口,市场人气大幅提升,A 股 " 涨 " 声一片。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计划频现。10 月 8 日晚间,闻泰科技、豪悦护理、鑫科材料、纽威股份、畅联股份、四川黄金等超 30 家公司公告减持计划。10 月 7 日晚间,还有北新建材、誉衡药业、中电港、招商公路、特变电工和智微智能等多家公司披露了股东减持计划。9 月 23 日至 9 月 30 日,A 股有 87 家公司披露股东近期减持结果或未来减持计划,为上一周(9 月 15 日 -9 月 22 日)数量的两倍。9 月 24 日至 10 月 8 日,已有超 100 家公司披露减持进展或减持计划。
据悉,大多数减持公司的股东为个人股东,其中以公司高管或实控人居多。有市场分析人士猜测,此前 A 股市场表现不佳,股价表现低迷,一些高管早期获得的股权持有成本较高,长期处于亏损,近期 A 股市场反弹,个人股东减持意愿强烈。
来源 / 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