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疯了,中国经济能好起来吗?
过去1周,市场发生了剧变。
高层出台了史上最强的经济刺激政策,且多箭齐发。
顿时,大A从2700保卫战,几天之内重新逼近3100点。
内外部各种声音,也开始从观望、疑惑,开始逐渐变为乐观、兴奋、甚至有人开始有点懊恼。
各种消失已久的关于股市的段子,也重新出现。
不过,这些政策和货币工具的出台,就可以让中国经济就此翻身,走上正循环了吗?
这两天,我也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就此,可以分享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思考。
PS:本人并非经济学专家,主要聊一下我所理解的逻辑,且尽量就着最简单易理解的逻辑来讲,这样总结的目的,主要也为了找到理解很多问题的关键脉络,更好学习交流。
如若部分表述如果不够专业,或者有明显偏颇,还请指正。
(1)
先说股市。
过去几天发生的事情,其实说明一件事。
中国市场其实不缺钱,我国居民储蓄率非常高。中国市场只是缺少信心,以及缺一个合适的时机+点位。
我们有天量的M2在空转没有进入市场,如果进入市场,足以支撑一波牛市。
而9.24的新政出台,官方以近乎“提供无限流动性”的强力姿态来助推股市,有点等同是“国家队明牌喊你下场来炒股”了的意思了,于是,引发了大量的钱重新进入股市。
只是,信心这个玩意,还是有点微妙的,股市表现和实体经济真实现状,二者还是互为因果的。而最近几年的实体经济表现和一线体感有多难,大家都懂的。
如果本次大涨,只是股市上放了个烟花,但到头来实体经济的基本面、表现等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善,则股市表现很容易很快又会重新回到“信心薄弱”的态势。
反之,如果股市的表现,资金的流动性跟经济发展之间可以形成正向循环,那就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也会从长期和底层上重新带来“信心”的改变。
所以,到底怎么理解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以及本轮新政过后,可能会带来什么?
(2)
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循环,一是外循环,一是内循环。
两个循环背后,也都可以通过4个基本要素来理解分析之——
政策工具、金融/资本市场、产业结构/供给侧现状、需求侧现状。
简单说,无论外循环还是内循环,在政策积极支持+导向明确,资本市场活跃+流通性正向,产业结构合理,同时需求侧还很旺盛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就能走上一个正循环。
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狂奔式发展,到今天,中国经济内循环的问题,是过去的模式导致的负债率增加+产能过剩,同时经济发展增量消失,由此带来需求侧萎缩。
而中国经济外循环的问题,本质则是大国博弈+地缘政治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全球对外贸易市场持续洗牌,新的稳定秩序还需要时间来形成。
二者,基本都是“结构性调整”。
(3)
进一步讲的话,过去几年的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原有政策工具失效;
2)大量外资流出,资本市场活跃性+流通性降低;
3)各行业普遍产能过剩,带来“内卷式竞争”;
4)需求萎缩。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也是一种博弈。
因为,随着全球不同国家的政策调整,钱都会自主选择流入不同的地方。
选择让钱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时候流出,如何既不影响钱的自由流动性,保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又不让钱的流入流出对于本地金融、经济市场带来伤害,是特别考验执政+政策水平的事。
(4)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推进结构性调整,特别需要认清博弈局势,把握关键博弈时机和节点,先能为自己赢得一个阶段的时间窗口。
在此基础上,先稳定住基本盘,然后再加速推进各种结构性改革。
而今年9月,或许就是一个我们高层眼中等待了很久,具备战略性意义的“关键时机”。
因为,全球范围内对于美联储降息,已经有强烈的预期。
降息一旦启动,开启的就是一个新的周期。意味着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的增加,但也会对全球新兴经济体带来利好。
降息开启后,美国在疫情期间印刷的海量美元,会随着利率的降低离开美国,流入新兴经济体。
所以,我们要等这个窗口,来吸纳大量全球范围内的资金。
美联储降息的实质,可能是新一轮全球资产重新配置的时间窗口。
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要把握住这个时间窗口,让这些钱进来,也要让他们能呆得住,这样,才能真正给自己在“结构性调整”方面赢得更多的时间窗口。
(5)
另外,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很大程度上是要找到新的“发动机”,以及要在计划、市场之间的关键枢纽。
中国的经济体系里,一半是计划经济,一半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系统主要由政府和银行来驱动,市场经济系统主要由外资与民营企业来驱动。
过去几十年的发动机和经济发展枢纽,核心是房地产,以及外贸(只不过之前的外贸,大部分是中低附加值型的)。
过去几十年,计划系统通过基建投资、产业园招商引资等把货币注入到市场系统,市场系统则把赚取的利润通过房地产、外贸等流回计划系统,中间还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以此形成一个循环。
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用了很大力气,强制剥离了整个经济体系对房地产的依赖,也调整完成了经济结构的脱虚入实。
但过程中,房地产这个原有的发动机被干废了,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
旧模式之下,只要经济不行了,放水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
现在,新模式之下,面对经济的问题,越是放水,反而越是容易扩大通缩危机。
过去是:企业看得见需求,但缺钱;老百姓手里的收入一直在增长,但买东西花销也多,有些东西买起来还挺贵。
现在,则变成了:很多企业借钱容易了,但需求和市场看不见了;老百姓们买东西便宜了,但大量老百姓没钱了。
因此,高层需要驱动新的发动机。
而高层要驱动的新发动机,也许是:生物科技和养老大健康,以及高附加值型的外贸。
从解题来说,短期问题,是借助新的发动机,把握好时间窗口,让大盘稳定下来,不要持续动荡,也避免通缩危机。
中长期问题,则是真正完成换挡和结构性调整,尤其是需要有各种新的需求诞生,也让经济发展和民生可以是正向依存的。
(6)
所以,如果留意的话,其实高层的行动是一揽子的,也从几个月前就开始了布局。
如果只落回到9月的关键动作的话——
7月,三中全会召开;
8月,三中全会后首次国常会,近2年来首次把目标对准“外部”,以“开放贸易”和“外商投资”为核心主题;
9月初,发改委就公布了2024年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负面清单全面清零;同期,商务部发布了通知,对外资开放了生物技术与独资医院领域。
然后,9月19日,美联储正式降息。
9月24日,国新办临时会议,3位金融大佬出马,发布了亮瞎我们双眼的一系列政策。
所以,我们等美联储开始降息的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这个信号出现,就是这个阶段的“总攻”开始的信号。
(7)
理想来看,这个阶段,把大量资金吸引进来且能稳定留住,以及通过一系列降房贷、促消费、保就业等政策,能够走出“通缩危机”,真正有一个能稳住大盘的时间窗口。
然后,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中长期的问题,需要继续快速推进,完成结构性改革。
而,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可能在于:要抓住需求侧。
(8)
又重新回到开头讲的“外循环+内循环”上面来。
假设,无论外循环还是内循环,现在在政策工具和金融/资本市场上都可以重新稳定下来了,但产能过剩+内卷竞争问题仍然存在,则这个时候,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完成对需求侧的改革。
一种传统观念里,经济发展只有关于生产和分配。
这个逻辑下,一个国家的经济想要增长,就得尽可能多地生产货物,卖给其他国家,赚到钱大家分。
要生成的货物,也一定是市面上已有成熟对标对象的产品,我们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进行生产,这样就能赢得别人的认可。
这就是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逻辑。
在发展期,这个逻辑是没错的。
但问题在于,如果一直坚持这个逻辑,最后必然导致“内卷趋向”,大家都做得越来越辛苦,越来越累,但利润却越来越薄。
怎么破局呢?
一种是:让核心技术和壁垒必须在自己手里,让自己的产品是创新和前沿技术驱动的,因此你可以面向全球范围内持续输出自己的核心产品,且还能获得溢价。
无论苹果、微软还是特斯拉,都是这个逻辑。
所以,我们这几年特别强关注高端制造、前沿科技层面的创新。也特别希望本土能多出几个比亚迪,多出几个华为这样的企业。
另一种破局思路,则是要理解,经济发展里,还有一种逻辑是:需求拉动经济。
所以,如果市场里,用户的原有需求必然导致内卷,那就要给用户们空间,让他们能产生新的,可以让大家都不那么卷的需求。
这就必须要提到服务业了。
(9)
以下引用一小段郝景芳在《随意聊一会中国经济》里的部分表述——
“工业品和服务业的定价机制是不同的。
工业品的定价机制,基本是全球一价化。
这就意味着:如果是以常规的工业品收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各国人均收入也不会有太大差别。一瓶洗发水在全世界售价差别不大,因此各国洗发水生产者的收入也差别不大。
所以,各国人均收入的差别,主要来源于一国独特的事物的价格(例如某国特殊资源、独特垄断专利品、或者一国国内服务业)。
对于一般发达国家,主要源于服务业的价格差。
在中国,一位婚姻咨询师可能收费200元每小时;在美国,一位婚姻咨询师可能收费200美金每小时。这就带来7倍的收入差距。这里,服务业定价(尤其是相对于工业品价格的定价)是关键。
如果一国教授、歌星、设计师、咨询师、科研工程师、作家、心理咨询师、律师、医生、摄影师、星级厨师、投资经理、画家……都能获得相当高的服务价格,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成为高收入国家。
这些服务价格比工业品价格高出越多,这个国家就越容易是高收入国家。
与传统经济观念恰恰相反:并不是靠工业品赚的钱养起服务业,反而是工业品只提供基本收入,服务业才能撑起整体高收入。”
简而言之,放眼全球人均GDP比较高的发达国家,其实很多国家并没有像中国这么强大和健全的供应链和制造业。
但他们的人均收入更高,人均GDP也更高。
这是怎么做到的?
(10)
答案的关键,也许在于“服务业”。
在这些国家内,大家的心智状态里,是愿意为“服务业”支付高溢价的,也因此,很多人做着一些平均劳动时间更少、更不卷的工作(类似独立摄影师、心理咨询师、旅游规划师等等)就能获得高收入。
甚至,这种消费已经形成一种习惯。
我记得之前有一次研究中国的GDP结构占比,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对比2021年的GDP,中国比美国少大概6万亿美元,但是在贸易、投资、常见日用品消费等的GDP占比上,中国都不比美国少多少。
所以,差的6万亿美元,到底差在哪里了?
答案是:美国GDP结构占比里,有一项叫做“服务性消费支出”,这一项,美国大概是5万亿美元,而中国只有可怜的小几千亿美元。(详细数据记不清了,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回到国内,毫无疑问,过去100年我们是从一穷二白走过来的,大家都习惯了省吃俭用吃苦耐劳(中国人骨子里也有这个),市场还没有形成愿意为高溢价服务进行支付消费的习惯。
但是的确,长期来看,服务业才是更有机会能让人用更短劳动时间创造更多溢价收入的领域。
并且,服务业里面,你的休闲放松时间,就是别人的收入。
因此,长期来看,也许我们的“结构性改革”,也有“国计”、“民生”两部分。
国计的部分,核心就是突破卡脖子,以及一些核心产业链升级+新一轮出海了。
而回到民生,也许接下来的改革的其中一个导向,是需要在需求侧让大家有更多休闲时间,能开始学会放松一点,精神文化生活也更丰富一点。
这样,或许更能催化出更多多元性的消费需求,也能增加“民生”层面的幸福感。
否则,长期一直卷下去,有关生育率、结婚率等问题的降低,还是很难有解。
毕竟,中国人,整体还是不太懂得休息,也不太会玩的。
(11)
所以,如果经济结构不对,或者经济流向不对,那么大量印钱不但不能带来经济的良性循环,还会引起高通货膨胀。
在我国现有经济结构下,如果现在中央直接大量印钱、增加投入经济的“第一桶金”,就能带来经济增长和所有人的收入提升吗?
答案很可能是不能。
但当下的总攻和集结号,也许可以解决短期内先把大盘稳住的问题。
至于长期,还有很多工作和考验要做的。
(12)
这样来看的话,今年的三种全会,其实是定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未来规划的。(我昨天还专门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翻出来看了一遍,有兴趣的同学也建议可以回去再看一遍)
而今年Q4,在打响了“总攻”的第一枪之后,又很关键了。
非常乐观的情况下,可能有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开始各种加速落地,高层和政府的工作,其实不轻松。
20届三中全会的成果能落实得如何,能不能一举在“信心”层面扭转基本态势,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开跑这几枪了。
以上,一些不见得成熟的思考。
欢迎大家积极拍砖交流,以及指正。:)
PS:有兴趣加入我的“一人公司创业私密思考群”,请戳今日副图推文进行了解。